问:MPA教育作为舶来品,登陆中国5年来是否有“水土不服”或者“消化不良”的现象呢?我们想请教您如何看待M PA教育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陈晓剑:MPA进入中国后,首要的是要进入“角色”,要融入中国本土,要落地生根。但是如果过分夸大M PA,实际上是在制造泡沫、制造虚幻。都去赶时髦,把M PA过度夸大是不合适的,不利于M PA的健康、持续发展。事实上,M PA也好,M BA也好,都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也就是说都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
MPA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我们的国情与西方是有显著差异的,比如政府转型、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新公共管理运动等,都不能简单照搬国外,中国的公共管理不可避免的需要具有中国特色,我们更多的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新理念,是学习人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中国有很多管理实践,外国是不具备的,中国的M PA教育一定要放到中国情境、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因为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当今之中国这样一个蓬勃的经济、伟大的实践。所以,中国的公共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来自本土培养。
问:MPA经过5年的发展,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目前,中国M PA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陈晓剑:现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方法和知识不够,现代公共管理的理念、知识、方法都在不断创新,新的实践都在涌现,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国内外已经相当丰富,最关键的还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学位教育需要大量的理论与实务兼具、熟悉中国的公共管理环境,并且具有国际视野的老师。很多实践中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了,“外行”教“内行”。学员跟老师是互动的,零距离接触,要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这个主导地位能否发挥出来,就需要加强M PA教师的能力建设。M PA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引入第三方力量,就是如何发动公共管理的实践部门也参与进来。
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