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疫情形势属于基本得到控制,国外疫情形势尚不乐观。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水平高,全球价值链下,国内外经济是联动的,产业链是跨国界的,市场“链动效应”明显,虽然中国经济韧性很强,但是,综合国内外整体疫情影响,还需要多方面、多领域共同努力,以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就安徽而言,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首先,继续稳定疫情防护物资生产,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针对目前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特别是全球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对疫情防控物资的需求短期内十分强劲。在已经摸清安徽疫情防护物资生产企业的基础上,继续给予资金支持,稳定生产甚至可以适度扩大生产规模,组织引导防护物资企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既是满足全球对疫情防控物资的需要,也是安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大机遇。在其他外贸产品出口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通过疫情防护物资出口,以弥补安徽外贸缺口。
第二,继续加大复工复产工作力度,全面排查和落实政策。进一步加大复工复产的推进工作力度,特别是服务业要进一步研究细化复工复产的行业、企业和复工进度,安徽疫情控制得力,3月8日全部清零,990确诊病例已经治愈984例(6名死亡)全部出院。在做好“内防外控”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现在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要总结防疫抗疫经验和总结有效做法,全面摸排受损企业情况,快速筛选政策可支持的企业,将所有204项政策做到精准化落实到位,以免“政策悬空”。各行各业各企业要全面核查疫情造成的损失,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都要拿出相应的止损措施,尽力做到“一行一策”、“一企一策”,进一步根据核损情况,调整细化政策,做到精准高效。特别强调的是企业自救是根本,政策只能够是辅助,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在保住生存的基础上,再谋求发展。
第三,系统谋划“新基建”投资项目,逐步推进项目投资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明确强调“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初步预判,为了缓解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性影响,疫情后将会全面铺开“新基建”项目审批和开工建设。因此,建议尽快做好本省的“新基建”项目的前期谋划,安徽省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亟待投资强化,必须做到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清晰,筹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大健康产业基地、生物基新兴产业基地和卫生防疫相关项目。深度谋划数字智能产业,全省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建设等牵动全省的数字工程项目要优先安排,大力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继续深入谋划和厘清“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的内在逻辑和实际运行关系,将“新基建”与创新项目落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和有效实施。高度重视国家生物安全相关的项目谋划和应急物资保障项目的前期规划,切实在新一轮“新基建”投资中抓住机遇,促进安徽经济新发展。
第四,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务院扶贫办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9个省市区的所有贫困县已宣布脱贫摘帽。安徽省委省政府最近提出突出“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快解决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扶贫农畜产品滞销、扶贫项目开工复工难题,坚决夺取战疫战贫“双胜利”,已经宣布进入最后“总攻”阶段。建议进一步摸排、解决贫困户受到疫情影响程度,抓紧解决遇到的困难并及时拿出有效措施。深刻反省阜阳形式主义案,继续强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全面脱贫的根本在于构建长效机制,确保稳定脱贫的可持续性。要高度重视返贫现象防治,做好预案,做好相关解决机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百姓有新的需求,要顺应新需求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规划方向和方式,“十四五”要把重点放在小康社会满足老百姓新的消费需求升级上,才能够获得新的增长。
第五,继续坚持制造业强省战略实施,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安徽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大省,虽然,近十年来制造业发展处于上升的良好态势,特别是新兴制造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好成绩,但总体上看与苏浙粤鲁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正处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的关键当口,新兴制造业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抓好经济运行监测,以更大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安徽“芯屏器合”产业发展思路已经实施多年,需要进一步深入细化和深化内在产业规律研究,针对性地谋划项目和有目标的招商方案,做强做大新兴制造业。在这次疫情中体现出医疗和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业链研究和整个产业集群化发展基地布局,面向全面铺开的公共卫生事业“新基建”需求,超前做好谋划和布局。大力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办公、虚拟会务/商务、线上教学、网络娱乐、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推动相关产业更快发展,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第六,强化“双招双引”和“双创”,培育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安徽在实施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战略中,与沪江浙之间明显地存在经济差距,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活动主体企业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企业的数量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本地社会大众创业,一个是招商引资来本地创业或再创业;企业发展质量主要是依靠创新发展。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来看,近五年新增加的4000亿元,主要是招商引资和创新创业带来的增加量,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双招双引”和“双创”。创新创业是解决安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需要,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现实需要,是安徽转换经济发展动能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安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年前的创业,是十年后经济发展基础;现在的创新创业,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希望。这次疫情对近些年创业企业影响较大,必须想尽一些办法加以扶持和帮助,最为重要的是要保护社会大众的创新创业热情,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尤其是创业精神。
第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推进制度创新,全面优化投资环境。深化改革对安徽这样一个改革发祥地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体制创新,尤其是机制创新,是需要安徽人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同样的体制下,浙江和广东(尤其是深圳),通过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值得安徽深入学习。安徽创新创业不足,很大程度上受到创业环境不优的制约。必须营造重视创业、重视创业者、理解创业者、鼓励创业者、为创业者排忧解难的良好创业环境,形成创业者荣耀的氛围。要把创业环境的营造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尽最大的努力消除创业者创业道路上的各种行政性障碍和各种“管卡压”的潜规则。没有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安徽深化改革成为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前提条件,关键是敢于用改革突破“条条框框”,尤其是思想意识上的各种束缚。投资者、企业家、创业者和人才“用脚投票”,选择适合自己的土壤,安徽应该能够提供这样的土壤和环境。
中国科大管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
刘志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