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前沿科技与商业实践的理解,拓展跨学科视野,2024年9月1日至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研学营本科生一行走进苏州、上海,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深度研学活动,本届研学营团队由多专业、多年级的学生组成,这种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了学生的跨界沟通与合作能力,为他们未来应对复杂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内部的多元性与开放性,正是本次研学营旨在培养的未来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生动体现。本次行程紧凑而充实,涵盖高端制造、生物医药、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金融证券及量子科技等多个领域,兼顾科技前沿与文化底蕴。学员们在与企业、机构和文化地标的近距离接触中,完成了一次跨越“产、学、研”的综合探索之旅。
从生产一线到企业战略:走进大金与亚盛
研学首站,队伍走进大金空调(苏州)基地。在展厅里,学员们透过历史轨迹与荣誉展示,感受到大金在百年发展中积累的技术底蕴;在生产车间,大家近距离观察生产线运行,直观感受大金垂直整合产业链的优势与精密工艺。通过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学员们认识到大金不仅在技术研发上坚持“发掘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更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孜孜以求。这种战略眼光与文化积淀,为未来有志于创新与管理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路径。
次日,研学营先后走访亚盛药业与汇川技术。亚盛药业以“原研创新”为核心理念,致力于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通过企业发展历程、核心团队架构、专利技术体系等多元视角,深入了解亚盛医疗从创业起步到行业领先的进阶之路。
在盛禾创新中心,学员们了解到产业资本如何通过孵化平台助力早期医药项目发展,并在实验室现场学习药物研发的临床前流程。随后,在汇川技术,大家见证了工业自动化如何以“一轴、一网、一生态”勾勒未来工业蓝图。伺服系统的演示与机器人表演,不仅展示了硬核科技的力量,也体现了“科技+艺术”的独特融合。学员们深刻体会到,产业转型升级背后,需要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
此次一日双企的深度研学,既拓展了学员们在生物医药和工业自动化两大领域的视野,也通过实地参观与互动交流,增强了大家对科技创新与企业战略融合的直观认知,为提升综合商业素养注入新动能。
从文化古韵到智能驾驶:跨越历史与未来
9月3日,研学营走进苏州博物馆。贝聿铭设计的馆舍将传统园林与现代建筑完美交织,学员们在参观中既触摸到江南千年文脉的细腻深厚,也领略到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创新精神。这段文化体验不仅拓展了学员们的历史视野,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9月4日上午,研学营师生到访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校友热情接待,带领众人试驾智己L6、LS6两款新车,沉浸式体验智能驾驶、变色天幕等前沿功能。随后,智己数驱驱动中心王臣先生开展讲座,结合行业背景与多模态大模型发展趋势,深入解析AI浪潮下汽车行业的创新路径,企业秉持“成为更智慧的自己,以智慧周全万物,在人工智能时代,AI将成为最具颠覆性技术,助力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理念一路砥砺前行。同学们就AI时代的发展展开热烈讨论。
从金融殿堂到量子前沿:探寻国家战略与科技高地
在沪期间,研学队伍参访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博物馆。通过历史走廊与主题展厅的参观,师生们直观感受到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脉络。
在与专家的座谈中,大家不仅理解了科创板块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意义,也对中美股市差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研学最后一站,学员来到中科大上海研究院,走进国际领先量子科学实验总控中心。
校友的讲解中,大家了解了“墨子号”量子卫星和“京沪干线”量子通信的核心机制,感受到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世界领先优势。这一站,既是研学之旅的“科技高点”,更是青年学子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动课堂。
知行合一,行而不辍
为期五天的苏沪研学之旅虽已落幕,但探索与思考仍在延续。从工厂车间到实验室,从博物馆到交易所,学员们一路行走,一路学习,一路收获。此行不仅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更是一场关于科技、文化与战略的深度对话。
学员们深刻体会到,创新驱动、文化自信与战略眼光是推动社会进步与产业升级的三大核心力量。未来,他们将把此次研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化作前行的智慧与能量,在国家科技强国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属于科大学子的青春答卷。
“中国企业创新与科技领导力”研学营迄今已成功举办二期,是管理学院的精品研学项目。学院每年遴选优秀本科生赴国内优秀企业和相关机构参与学习交流,项目致力于搭建起校企之间长效的沟通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商业洞察力,提升商业领导能力,提升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体制和产教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实践。